首页

黑冰女王系列黑冰S调教

时间:2025-05-30 00:25:15 作者:文化观察:国际一流博物馆如何建成? 浏览量:23454

  中新网杭州5月29日电(林波)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当代全球文化图景中,这些闪耀于世界文化版图上的国际一流博物馆早已成为各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性符号。

  如何建设国际一流博物馆?

  5月29日,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以下简称“‘三三角’博物馆联盟”)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博物馆举行。会上,“格局”“叙事”“体验”“运营”“联结”等成为国际一流博物馆建设的关键词。

2025年4月,游客在浙江省博物馆观展。 林波 摄

  一座国际一流的博物馆,首先格局要广。它不仅是本土文化瑰宝的守护者,更是世界多元文明的展示平台与对话空间,致力于描绘人类创造力的完整图景。

  长期以来,上海博物馆将文物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以展览展示合作为主要抓手,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上海博物馆积极参与并策划国际学术与人员交流活动,拓宽馆藏文物征集捐赠的国际渠道,努力为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搭建广阔、高效、可持续性的平台,培养一批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兼具的文博人才。

2023年12月,游客在南京博物馆观展。 林波 摄

  其次,叙事要新。告别枯燥的线性年表与冰冷标签,国际一流的博物馆是故事的顶尖讲述者,通过开创性的主题策展、精妙的空间布局、多元媒介的融合运用,赋予文物鲜活生命力,激发观众情感共鸣与深度思考。

  以近期获得文博界“奥斯卡奖”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为例,该展览以时间为轴,展现了中国水下考古与世界水下考古发展的对话。

  “向世界讲述中国水下遗产保护故事,彰显文明互鉴的全球视野。”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如是说。

2024年10月,游客在临安吴越文化博物馆观展。 林波 摄

  再者,体验要深。观众是博物馆存在的终极理由。从便捷友好的导览系统、舒适包容的公共空间,到引人入胜的教育活动、丰富的数字交互体验,一流的博物馆始终将观众需求置于核心,让每一次参观都成为难忘的文化探索之旅。

  “未来,公众不仅可以参观展览,更有机会参与库房管理、学术研究等更深层次的工作。”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纪云飞表示,建设国际一流博物馆要明白全民共享的重要性,“公众不只是观众,更是参与者、守护者”。

  当然,运营更要活。强大的内生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需要建立多元的资金保障渠道,培育充满活力的专业人才梯队,构建高效透明的管理体系,确保博物馆在学术研究、藏品管理、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保持卓越。

  最后,联结要密。博物馆不是孤岛,它需要与教育机构深度合作,成为终身学习的课堂;与创意产业互动,激发新的灵感;与旅游经济协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更需积极融入本地社区生活,成为居民认同的精神家园。

  在这方面,多地早有实践。例如,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要文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三三角”博物馆联盟,探索更适应新时代要求、更符合新发展理念和更具创新活力的行业发展新方向,实现“1+1+1>N”的效果。

  而今,中国博物馆事业正蓬勃发展,但前路依然漫长。如何在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构建真正具有全球视野的收藏与研究体系?如何突破传统叙事框架,创造出更具时代感与感染力的展览语言?如何进一步优化运营机制,激发社会力量更广泛参与?这些都是中国博物馆迈向更高峰必须深思的课题。(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九龙城寨场景“现身”香港国际机场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期间,摩洛哥-中国区贸易协会主席迈赫迪·拉哈齐(Mehdi Laraki)在接受采访时批驳了中国“债务陷阱”论。

“95后”管护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织绿色“围脖”

“要原创还是临摹?”有代画商家毫不避讳,直接询问买家意向,“原创是89元,临摹是69元,临摹就是从网上找素材。”也有从事代画的人员坦言,“不接原创,都是参考网上图。”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五周年: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加速生长

总台记者 朱曦莉:欧盟执意实施这一关税措施引发了欧洲企业界的担忧,我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一次欧盟中小型企业研讨会上随机采访了几位欧洲企业界人士,他们都表示担心欧盟此举将损害中欧经贸关系,并对通过谈判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有着强烈的呼声和很高的期待。

回国从医是我的理想(学海泛舟)

南非矿产资源和能源部发言人罗伯特·马克(Robert Maake)指出,此次燃油价格大幅上涨主要由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以及该国货币兰特兑美元汇率持续贬值等因素决定。

国际观察:美国的“小院高墙”难挡中国科技创新的春风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李军说,在拼技术、拼设备、拼资金的世界顶尖科创领域,一线科研人员难以离开政府的支持而独立取得成果,无论是争取为实验室获得顶尖的硬件设施条件,还是切实考虑到海内外高端人才全方位需求的人才引进政策,都是上海科创工作未来应着力把握的关键点。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